查看原文
其他

兼听则明

伯凡时间 伯凡时间 2022-11-05


最近上演的这届美国大选,因为特朗普否认选举结果,从而延长了我们的 “吃瓜期”。


从这届选举中闹出的各种意外状况,联想到上一届选举中两位候选人对彼此不惜诉诸人身攻击的行为,让我们这些身处局外的吃瓜群众也隐隐感觉到美国似乎正在变得不同。


对于这一点,美国的民众感受或许更为强烈。


美国著名生理学家、博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在其著作《剧变》中就对美国的这种政治变化表达了忧虑。他认为,美国传承了两百多年的政治妥协制度正在面临加速崩溃,因为美国人整体上正变得越来越极化,在政治上越来越不愿意妥协。


尽管看上去是美国的政客越来越极端了,但戴蒙德认为,美国政治极化的本质是民众变得越来越极端,政客不过是为了赢得选票、“顺应民心”才让自己变得极端起来。



据相关调查显示,当今的美国社会中,不少支持某一党派的美国人对其他党派及其支持者在态度上越来越不包容,认为对方是美国福祉的威胁所在,一旦看到自己的好友或亲属支持另一个党派,他们就会在通讯工具上拉黑或删除对方,甚至私下里也不再走动。


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去主动了解对方为什么会和自己做出不同选择的缘由,也不希望自己投票选出的代表能够和自己政见不同的代表达成妥协。


戴蒙德认为,这种情形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引发的副作用。


互联网不仅让人们可获取到的信息变得更多,也让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变得更为主动。相比于过去仅有几家电视台和几家大纸媒的情况,现在的民众面临着各式各样、各种倾向的信息供其选择。


这使得个体很容易就能给自己“定制信息”,即只选择自己感兴趣和认同的观点,根据自己的先入为主来选择接受相关信息,将自己封锁在一个量身定制的观念壁龛中,只承认自己认同的那一套“事实”,其余信息则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让戴蒙德更为忧心的是,这种极化在政治以外的其他方面也有苗头。在他个人的亲身感受中,他发现人们越来越不遵守先下后上这样最基本的电梯礼仪,交通行驶中大家也变得越来越粗暴,大街上陌生人之间的善意也在不断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的增加。


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帕特南在其著作《独自打保龄》中提出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指代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互惠性规范及由此产生的信任。某种程度上,社会资本是“公民美德”的基础。


戴蒙德认为,“社会资本”得以维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频繁的面对面交流。但是数字化浪潮正在瓦解这一基础,智能手机、网络电视和电子游戏这些数字化产品,更多地在加强人们的独处倾向而非社交倾向。


当我们在电子屏幕和虚拟世界中越来越多地耗费大量时间时,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用于交流和沟通的时间势必会越来越少,这直接导致了“社会资本”的衰落。


当我们面对一个距离自己不远,能够看得见、听得清的活生生的人时,我们会抑制自己的无礼举动和粗暴语言。但是一旦到虚拟世界中,各种语言暴力便成了家常便饭。长此以往,一旦我们习惯了虚拟世界中的各种无礼和粗暴,距离对现实世界中的人施以这类无礼和暴力也就不远了。


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戴蒙德所描述的问题并不是只发生在美国的区域性问题,或多或少的,身处大洋彼岸的我们也在经历着种种因“社会资本”衰落而引发的问题。


最明显的例子是,随便打开一条微博或者新闻,看看下边的留言,世纪初期那种有理有据的争辩已经很难看到了,更多的是毫无缘由的辱骂和攻讦。


当然,这并不是互联网技术带给我们的全部。


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大多数普通人,都享受着像过去帝王一般的服务。外卖为我们提供送到嘴边的食物,电商和快递为我们提供送到手上的衣物和生活用品,更不用提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了。


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我们使用的很多产品都越来越“善解人意”,它们像古时候的奸臣一样,可以根据我们的行为习惯准确揣测我们的“圣意”,觉察到我们没有明确表达出的愿望和需求,然后为我们提供超预期的服务。


对于那些能够切实改善我们生活状态的方面,这样的现代化“奸臣”自然是多多益善。可惜,这些现代化“奸臣”的影响却不止于此,正如戴蒙德所表述的那样,它们还操控着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进而影响着我们看待世界、自我和他人的客观性。


每一个身处当下的个体,都有两个随侍在侧的“奸臣”,一个是越来越了解我们口味的智能化信息推荐产品,另一个是我们自己。


智能化信息推荐产品完全根据我们自己的喜好和口味定制内容,点进去之后,我们不用再主动去搜寻什么,它会为我们量身推荐各种让我们入迷的内容。在其中,我们很难看到与自己的兴趣和已有观念相悖的内容。



此外,由于人类天生就具有自恋和自我保护等倾向,让我们自己成为了自己最大的奸臣,我们会主动回避和过滤很多自己不认同的信息,在不知不觉中扭曲自己所获得的信息,也扭曲了自己的认知。


在信息渠道有限的时期,我们天生的这种偏执可以通过外来信息得到矫正,当我们不得不看与自己的认知相悖的内容时,这种不和谐产生的刺激能够促使我们思考,迫使我们将自己置身于一个较为客观的参照系中,反思并调整自己的看法和立场,这个过程也会让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和立场更为理解和包容。


但是,智能化信息推荐产品正在摧毁我们矫正自我的这一途径,使得我们越来越像过去那种“亲小人,远贤臣”的昏君,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全部是自己认同的和感兴趣的内容,代价则是我们变得越来越偏狭和暴躁。


美国越来越极化的政治现状带来的警示不仅仅是针对美国人的,也针对着生活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每一个人。如《菜根谭》所言:“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在一个越来越“称心如意”的世界里,我们要学会主动给自己“找别扭”, 主动寻求“逆耳之言”和“拂心之事”。强迫自己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真实的、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勇于倾听不一样的声音以引发自己的思考,也敢于开展友好的辩论让事情变得更为明晰。让我们自己走出偏狭和暴躁,变得更为温和且包容,同时也让我们所处的社会变得更为温和与包容。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听本音频课程


推荐阅读:

守护心智的带宽

你以为你摆脱了束缚,就获得了自由吗?

保守不难,善变也不难,但同时做到就很难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扮演“受害者”的角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